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都會出現這樣一個規律:從最初的需要父母拉著手走,到獨立行走,到上下坡、爬樓梯,再到專門走不平的地方。當孩子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“行走”上,孩子會喜歡不停的走,即使走不穩也愿意不斷的嘗試,并不厭其煩地走時,就說明他的行走敏感期到來了。
行走敏感期,顧名思義就是寶寶在一到兩歲的時候,熱衷于走路,總是在不停地走。一般來講,寶寶在一歲的時候就會開始走路,對他來講,行走是除了爬行之外的第二種“探索世界”的方式。如何正確地引導寶寶,讓他學會獨立行走,是每一位家長困擾的事情,下面引領右腦專家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。
其實寶寶跟大人一樣,在學會一種新的技能的時候都會歡欣鼓舞,走路也不例外。當寶寶學會獨立走路的時候,他會很有成就感,更好地幫助他樹立自信。行走能夠帶給寶寶不一樣的體驗,可以感知周圍的人和事,有利于寶寶的大腦發育,讓寶寶的智力“更上一層樓”。當寶寶學會走路的時候,他不再依賴于父母就可以到達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,他的活動開始由自己支配,有助于鍛煉寶寶的獨立意識。
而且行走敏感期是訓練孩子大運動能力的重要訓練時期,錯過孩子行走敏感期,在大運動能力,自信心,抗挫折力等各方面都會造成影響。
那么我們家長該如何引導寶寶度過行走敏感期呢?
一、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行走環境
盡量讓孩子走路在空間開闊的地方行走,避開一些不安全的因素,比如電源、熱水瓶、尖銳物體等危險品;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,如果遇到突發事故也能夠及時的處理。
二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來走
在孩子的行走敏感期,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走路,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來走,也只有自己探索過的道路,成長才是最迅速的。
在引導的過程中,還有注意一下兩點:第一,不要因為覺得不安全或是容易摔,就阻止孩子走路和探索世界的行為,需要順應孩子的節奏來進行耐心陪伴;第二,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走路晚就強迫孩子學習走路,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,揠苗助長得不償失。
三、讓寶寶不走“尋常路”
引領右腦研究發現,高低不平或者充滿障礙的道路更容易激發寶寶行走的欲望。處于行走敏感期寶寶,“畏難心理”是不存在的,總是喜歡“爬個坡”“走個樓梯”,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去制止寶寶,在安全的條件下,讓寶寶自己去探索。選擇一些不同環境的道路,比如公園的木棧道、石子路或者草地、沙灘等等,讓孩子不走“尋常路”,還有利于寶寶腳部肌肉的發育。
另外,在戶外活動時記得給孩子穿上一雙舒適透氣的鞋子,能在很大程度上鼓勵孩子的信心,幫助孩子走得更穩更好更遠。
四、對待孩子耐心很重要
行走敏感期的寶寶總是停不住自己的腳步,走來走去,有的家長就會沒有耐心,孩子去哪兒都得跟著,又累又煩,就選擇讓孩子“安靜”待著。殊不知這樣會讓寶寶的行走能力得不到更好地鍛煉,時間久了就對行走產生逆反心理,更不可能自己走。所以家長在寶寶鍛煉行走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,時刻關注著寶寶的安全,如果寶寶的走路姿勢不正確也要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。
所以,當孩子處于行走敏感期的時候,家長一定要重視,才能夠讓孩子盡快的學會行走,行走能力對于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。尤其是剛剛學習行走的孩子,如果行走能力稍有延緩現象的話,那么其他方面的器官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,所以應該格外的重視起來,讓孩子能夠盡快的學會行走,以此來提高他的平衡能力,讓孩子能夠盡快的接觸新奇的世界。
不要忽視孩子行走敏感期的問題,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,以至于影響到他以后的生活。
教育在路上,我們從未停止!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引領右腦!